沈海清
(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宋士新)沈海清 笔名淼,号小不点。1946年出生于无锡市,被称为“微书奇人”。1988年毕业于江苏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1992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书画师,1994年担任“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2001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作品在全国性书画大赛中曾30余次获奖,1992年荣获“中华博览会”金奖、全国“龙泵杯”书法一等奖、“保险杯”一等奖以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获奖等。1993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中华当代文化精粹博览会上获一等奖。2002年被授予“江苏省职工自学成才者”称号,2006年荣获“首届东方工艺美术纸都博览会”金奖。1983年3月,开始用微书书写《红楼梦》。1986年8月,百米微书长卷《红楼梦》完成。红学家冯其庸为其作品题头,著名雕刻家钱绍武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6年,中央电视台四套与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台对其《红楼梦》微书作品予以专题报道。
微书《佛经》被白马寺、灵山祥符禅寺和外国的一些寺庙收藏,特别是微书扇面作品曾被中外10多家博物馆列为藏品。传略收入《中国硬笔书法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作品编入《书画印精品集》、《硬笔名家作品集》。曾著论文《蝇头字初探》。报刊和电视台等众多媒体报道了“妙手奇人——沈海清”的成长经历和微书作品。201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近40分钟的“微书艺术家——沈海清”专辑片。
南濒烟波浩渺的太湖,中国大运河从无锡穿城而过,江南第一山,天下第二泉,这里湖美、山灵、人杰。无锡山水养育了古今许多文人墨客,东晋画家顾恺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著名画家徐悲鸿、红学家冯其庸、文化大家钱钟书等都是无锡人。横云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沈海清,自幼酷爱书法,自学成才,被称为“微书艺术家”。如今已年逾古稀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清秀儒雅,颇具艺术家气质。
沈海清的父亲是个账房先生,每天都要记账造册,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使三四岁的小海清羡慕不已。沈海清年幼时经常到无锡寄畅园看碑拓字,当时他没有拓片工具,就把煤炭砸碎,用煤粉和旧报纸把古代文人的字拓下来,做成自己的碑帖。多年的读贴临摹,使他吸收了各派的精华,能写出几十种不同的字体,并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其书写特色自称“两分半”,横是一“分”,是顺着写;竖是一“分”,是逆笔法,从下往上写,类似刀刻的甲骨文、钟鼎文的写法;点画里面有顺有逆,称为“半分”。沈海清的书法以微书最为擅长,字虽小,但是力透纸背,精雕细琢。抄写佛经是沈海清在书写微书中的最爱,他练就的功夫已经是心手合一,字里行间透着禅定的意味。
沈海清每次进入微书的状态,几乎有一种老僧入定的感觉——坐定、调匀呼吸、摒弃杂念、抱元守一,然后提笔书写。他仅凭手中一支普通无奇的毛笔,仿佛靠一种意念,笔下铁画银勾,显现出一个个精致的蝇头小楷,显现出一行行美妙的古典诗文。那都是一个个不足1.2毫米的字啊,神奇的是他书写时竟然不用放大镜,而观众观赏时必用放大镜,非如此不能欣赏到他微书的真谛。在放大镜里,我们欣赏到了沈海清用大篆行笔方式书写的微书,有着古代竹简和帛书的间架结构,苍劲古朴,彰显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沈海清如此痴迷于微书艺术,有其不俗的审美情趣,他认为微书其实是我国十分古老的艺术之一,它起源于殷商时代,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微为特征独具风格的艺术,这种艺术至今已经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通常3毫米见方的字体就称之为微书,微书也被形象地称之为“一炷香”,意思是一炷香可以把字盖住,可见它的精致。
我们很难想象微书者该具有怎样的目力和腕力。别说写,就是欣赏微书,不用放大镜也是难以完成的。但沈海清每天写微书的时间都在8个小时以上,这是何等功夫?不过,初时沈海清也不是那样得心应手,只要练上个把钟头,就出现极度的视力疲劳而败下阵来,眼球肿胀酸痛、视物不清,甚至不会转动,但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坚持不懈地练习,循序渐进,从个把钟头到2小时、3小时……一年半载下来奇迹出现了,他感到眼睛明亮、清晰起来,写微书也运用自如了。是不是老天特别眷顾这位有志者呢?窃以为艺术之道也是循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递进的,于微书领域,沈海清进入了“自由王国”。
近50年的微书生涯中,沈海清书写了《红楼梦》、《古文观止》、《千家诗》、《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30多篇、《兵书》50余部。真可谓“面壁三千日,蝇头百万字”。他的名字先后被录入《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国艺术家名人录》、《世界书法家经典》。并频频获得太湖博览会特等奖、首届全国书法大赛银奖、中华精粹博览会金奖、“吴地风韵”艺术展一等奖。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在千年古寺白马寺建寺1900周年庆祝盛典上,沈海清的一部微书《普门品》和其他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一起收藏入选,成为白马寺藏经阁的传世之宝。
钱绍武 题词
程及 题词
达摩
行草 宋诗一首
扇面微书 金刚经
创作了这么多作品,最令沈海清满意的还是那幅百米长卷《红楼梦》。1983年3月,沈海清开始用微书书写《红楼梦》。1986年8月,67万字的百米微书长卷《红楼梦》完成。历时3年余,写秃200多支毛笔,这幅作品凝结了他太多的心血,也写满了他对微书艺术的执著与热爱。“那段时间,除了完成单位8小时的工作,清晨和昼夜全用来创作这幅巨作。”回想起那份艰辛,沈海清依然记得。他缓缓地打开了6尺对开的长卷,近看,字字皆显隶书之苍劲浑厚,古朴中见韵味,细微处显功夫,毫厘之间笔迹分明;远观,长长的宣纸上如飘动着一段轻柔纱幔,浮现起伏一片朦胧黑色,精妙之中又见磅礴!因为这幅67万字的《红楼梦》,沈海清被众多书法大家称之为“精微妙手”,有人出1000万元他也不肯出手。
中央美院教授、著名雕塑家钱绍武看到百米微书《红楼梦》后激动不已,欣然命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清通道书百米卷钦敬。”并致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说:“无锡有位奇人,最近花了3年时间写了全部《红楼梦》,文秀典雅,前所未有,值得一赏……”冯其庸得知后,欣然为抄本题词:“沈海清精抄石头记己卯本。”
沈海清的刻苦努力得到了好几位名师的首肯和指点,先是无锡市的老领导、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静渔对他的微书作品大加赞赏,破格推荐他到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当研究生,使沈海清在专业系统的学校继续学习,艺术修养进一步提高。江阴老乡、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也对他屡屡点拨,使他在传承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发展。江苏省文化艺术团在访美时,美国国家院士、“书画大师”程及见到一把9寸扇面书写微书1.5万字的唐诗,激动地说:“我看到了东方人的艺术。”并欣然挥毫,写下了“精细妙手”“精细妙”两幅作品赠予沈海清。在中日两国书法艺术交流会上,日本枥木县长吉泽章手捧沈海清的微书扇面《千家诗》兴奋地说:“我要把它作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
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在沈海清书法作品集序言中写道:“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创作,他能冲破一些人和物质对他的诱惑和在精神上的一种平和,说明他已经达到了生命的最原始的本质,在这样的状态下所创作出的作品就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的历史长河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种有历史责任感的书法家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所要求的当代艺术家所具备的基本的人文素养。”
“更深更深的思想,更静更静的探索。”沈海清如是说。这是沈海清的格言,也是他做人做事的准则。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保持一份安定平和的心境是难能可贵的。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他能平静地面对,始终保持勤奋、纯朴、执著,他谦虚地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继续努力,才能有更美好的明天。”
古代“纪昌学射”,纪昌的师傅要他练“视小如大,视微如著”,“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这才是真功夫。沈海清练微书很具有纪昌学射的精神,艺术精细到了极点,焉能不功成名就?40余年“精诚所至”,怎能不“金石为开”?他为我们再一次提供了“天道酬勤”的范本。
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对海清的微书艺术作品有3点评价:一是“高”,就是高雅,古人云:“书画为雅逸事。”注重一个“雅”字,中国的书画最高品位就是高雅,海清的书法已经达到了这种品位;二就是“精”:就是我为海清题的8个字:“汇古通今,极虑专精。”一方面是他在从事书法艺术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从而在精神上的一种提升才能够“汇古通今”。融通是中国书法家最难的也是必须要达到的一个高度,就是我们中国传统哲学当中的“圆融”。他能做到“汇古通今”是因为他在40年中对微书的研究能够做到书体的转换,而且一直在努力。接下来就是“极虑专精”,书法家对书写技法的态度是专精,但专精依靠的是极虑,就是要用反复的思索反映出来。三就是“特”:就是他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写的是楷书,但他却用隶书写,隶书当中融入了汉隶、秦简、汉简,这在书法界很少见。我们期待着沈海清在微书艺术上有更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