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 社会民生正文

重载检测:精心培育厚植新质生产力沃土

【时间】2024-05-21 21:28:20  【阅览】

分享: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悄然来袭。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如雨后春笋,数据开发利用促使生产要素实现创新性配置,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近年来,国能朔黄铁路检测救援分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提升质效,将动态感知、智能分析、数据建模、大数据应用等前沿技术与智能运维体系深度融合,发掘数据潜能要素,打造“重载运维数算中心是检测”新高地,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大工匠人才培育,挖掘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赋能重载铁路检测技术快速发展。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深化“人才图谱”,搭建人才梯队,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激发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为新质生产力厚植沃土。基于此,检测救援公司依托“青蓝”“登高”人才培养工程,全面聚焦人才“引、育、用”链条培育模式,实施“五人”培养模式,加快推进“劳动者工程师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文化育人。分公司引导员工不图虚名、踏实干事,鼓励员工立足当前、注重长远,教育员工以“责任、务实、创新、成效”为座右铭,以“精准检测智能分析 数据驱动决策”为责任使命,打造出一支“和谐、卓越、技术型”专业服务团队。

——培训育人。上好“两堂课”,用好“员工讲坛+班组微课堂”等机制,技术人员登台授课,针对“五小”创新、科研项目进行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提升员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开好“两个班”,办好“全员培训和重点培训”班,邀请外部专家进行全员培训,逐渐加深培训层次、难度;与铁科院、西南交通大学等合作科研机构开展常态化技术交流和实地培训,用好优势资源夯实基础,逐步提升业务能力。

——岗位育人。推行值班作业组长制度,有效锻炼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推行“A/B角岗位互换”和岗位轮换制度,取长补短,推进专业间的技术融合和升级。

——项目育人。激励技术人员参与科技项目。立足产学融合,组建项目团队,将大的科技项目分解为小模块,确定“技术长”,各团队组织学习研讨,集中攻关,以课题研究促进个人成长;注重研究成果输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编写书籍、制定行业标准等,打通技术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路基道床检测员高杰就是一个项目育人的成功典范。他深知数字孪生技术对于隧道病害研究的重要性,疫情期间,他不顾新冠肺炎高烧39度的侵扰,多次与上海同岩等公司进行技术沟通,利用最新的隧道检测技术和模型技术,研究隧道病害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让朔黄铁路隧道健康管理由实体向数字化转变。实地查看,深度运算,多方交流,精心撰写……施工现场、办公桌前、科研院校,能看到高杰忙碌疲惫的身影。他全身心投入到隧道内表观、衬砌和基底病害的空间数据模型、时空数据融合模型以及特征模型的应用研究,彻底解决传统隧道检查项目少、效率低、周期长的问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长期的努力,他主持的《透明隧道建设方案》获得集团“数字化转型创新创效大赛”三等奖。

——激励育人。将员工主创的优秀技术总结、论文择优向内外部刊物推荐。对于科技奖项、专利按照实际贡献进行奖励分配、署名;设定登高路径,将技术水平精湛的人员培养成为专业骨干、专业带头人、专家型人才,将综合业务能力好的员工选入管理队伍。

张晋,一个刚入职检测大家庭3年的员工,之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如今已经褪去刚走出象牙塔的青涩,迅速成长为轨道检测的行家里手。他自豪地说:“刚来检测中心,因为知识匮乏我茫然不知所措,正是在分公司“五个育人”催化剂下,第一阶段我快速掌握了轨道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作用,第二阶段我能熟练在波形图上判别超限数据,我要继续在这个“速成班”里学习进步,为持续优化完善重载综合检测技术发光发热”。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当今世界,各行各业已经朝数字型、智能化方向转变,检测救援公司将弘扬工匠精神、褒奖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加快培育既懂专业技术又懂数据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继续为朔黄铁路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注入澎湃动力。

作者:刘畅 李树昆
【来源】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liuhui

分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