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 社会民生正文

从“能否活下去”到“火爆出圈”,漯河市豫剧团怎样做到的

【时间】2023-04-06 16:00:18  【阅览】

分享:

“观众的热情,让我觉得停下来休息都充满愧疚感”“我已经收拾好了,随时可以出发”……3月25日晚,经过一天短暂的休息后,漯河市豫剧团的演员们再次整装出发,前往河北石家庄演出。春节以来,该剧团已到十多个地方演出200多场,场场爆满,部分演出观看群众达四五万人。听戏的人,用提前占座的热情表达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钟爱,也让漯河市豫剧团火爆出圈。

漯河市豫剧团知名演员李金慧介绍,3月18日,在安徽阜阳临泉县范集社区演出时,每场观众至少有一两万人。很多人提前带着午饭、晚饭赶到现场占座,不少距离远的戏迷组团拼车住旅社,只为看一场戏。阜阳市官方抖音发布的演出现场的视频播放量达1.6亿多次。“观众的热情让我们非常感动,也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李金慧说。

近年来,漯河市豫剧团迅速发展,在业界和戏迷心中有了“看好戏,找漯豫,文武大戏数第一”的美誉。漯河市豫剧团外务团长贾志伟说,去年年底,他就不断接到邀约电话。年前已敲定今年上半年走进郑州、开封、林州及安徽阜阳、河北邯郸、湖北武汉等地,演出共399场。演出的火爆场面经网络传播后,贾志伟接到的邀约电话更多了。“很多会首看到网上视频后主动联系我,现在基本不再需要全国各地跑着联系演出了。”贾志伟说。

新年伊始,漯河市豫剧团带着《郾城大捷》《七星剑》《战洪州》《五世请缨》《包青天》《精忠报国》等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开始辗转各地演出。目前,已在安阳、郑州、林州、安徽阜阳、河北邯郸等地演出220场。

看到如今的盛况,很难让人相信,漯河市豫剧团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曾一度面临“能否活下去”的危机。从“能否活下去”到“火爆出圈”,漯河市豫剧团在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

漯河市豫剧团是新中国成立前漯河“四街”“五班”社合并而来,1955年建立和完善了机构和设施,正式纳入国家编制,是漯河市最专业的艺术表演团体,也是豫剧沙河调的主要传承团体。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不景气,演员断代,无法组织艺术生产,漯河市豫剧团遭遇困境——演出的机会少,票价不高,发展举步维艰;一些演员甚至迫于生计,只能告别理想,另谋出路。

2008年,宋德甲在漯河市豫剧团半瘫痪状态下接任副团长。他接手后奔赴多个戏曲院校想方设法招收了大量年轻演员,为剧团注入新生力量。2012年,宋德甲担任漯河市豫剧团团长,在他的主导下,剧团上下研究了市场和自身的优势,把剧团定位为“专为乡村百姓卖劲演出的市级剧团”。依据这一定位,他们主攻三个类型的剧目:一是乡村百姓喜爱的、广泛流行的豫剧经典名剧,如《包青天》《五世请缨》《清风亭》《蝴蝶杯》《大祭桩》《三娘教子》等;二是豫剧沙河调传统名剧,如《黄鹤楼》《转心壶》《白莲花》《韩信拜帅》等;三是文武并重的征战大戏,如《郾城大捷》《樊梨花》《战洪州》《巾帼雄风》《大宋英烈》等。

为了排好文武大戏,宋德甲到处招收武打演员。武打演员的不断成长,让漯河市豫剧团成了能够上演文武大戏的名团,团里的武打演员也成了全省戏剧界的宝贝,每逢戏剧大赛或有重大演出活动,全省剧院都来漯河借演员。如今,漯河市豫剧团在职人员有13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33人,“80后”“90 后”“00后”占了大多数,是河南省最“年轻”的剧团,也是拥有武打演员最多的剧团。剧团排演的《郾城大捷》《七星剑》《战洪州》等大型经典剧目多次在河南省戏剧大赛中获金奖。

近年来,漯河市豫剧团巡回多个省、市,长期深入农村为基层观众演出,极大满足了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为剧团赢得了市场。如今,漯河市豫剧团每年演出达500多场,在全国享有很高声誉。

群众的感情最淳朴,也最直接。演员用心用情为群众演出,群众也回馈以最诚挚的爱。近日,漯河市豫剧团凭借超高人气成为“流量担当”,也让豫剧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精彩。
河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尹晓玉

【来源】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liuhui

分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