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首席记者孙守印记者石楠)2022年12月,随着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与新冠病毒的三年拉锯战来到了总攻时刻。骤增的急诊量碰上无可奈何的减员,一边是焦虑、痛苦的患者,一边是坚守、疲惫的医护。2023年1月4日,记者走进大石桥市中心医院相关科室,探访目前医院医疗救治及坚守一线拼搏奉献的医护人员。
同病毒抗争 “120”急救车不时呼啸而来,进入急诊,病床见缝插针地放着。
陡增的急诊量,急诊室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工作量,加派人手,加班加点。
忙碌的身影,带着小跑穿梭在人群中,进行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检测初诊。
呼吸、多脏器衰竭、低氧血症送抢救室急救,普通急诊快速诊疗,需要住院,马上进病房。
咳咳,嘶哑的声音,脚步匆忙,左手挂着输液,右手在为病人做监测……
CT磁共振室门口,在此排队等候检查、取片的约有几十人。
“以前出片时间在2小时左右,现在我们保证在1个小时之内全部出片。为保证急诊、门诊和住院的患者能够及时进行CT检查,CT磁共振室两台机器几乎是24小时运转,平时患者量每天在200人左右,最近每天都在700人次左右。”中心医院医务部副主任陈俊邑介绍。
“从‘二十条’到‘新十条’,短短一个月,疫情防控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医院面临新一轮考验。医院腾空两个骨科、一个泌尿科、一个胸外科共四个外科病房,在泌尿科组建重症病房,增设呼吸二病房,设立36张床位,缓解重症和内科病房的压力。收治危重病人,投资近一千二百万元在医院三楼启动重症医学科新病区,增设重症转换床,开放床位16张,配备呼吸机16台、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仪5台;配备医生5人,护士31人,缓解整个医院特别是急诊的医疗压力,做到了病人应收尽收。医院领导24小时在岗,医护带病坚守岗位,每天接诊平时2到3倍的患者。医院全力增加抢救、退热止痛、中药和抗病毒类药品储备,而且做到药品不涨价,20片的扑热息痛定价2.6元,可以满足目前临床需求。”医院院长董福宏告诉记者。
与时间赛跑 记者穿上隔离服、鞋套,来到重症医学科新病区。16张病床上收治的都是危重病人。
在重症监护室,看见的是医护人员紧盯屏幕,因为这里的病人基本都处于昏迷状态,瞬息万变的病情全靠医护人员留心观察,不允许有一眨眼的懈怠。
争分夺秒救治每一名感染患者是这里的常态。
“12月19日上午8点左右,我们收治了一位43岁患有糖尿病的男性患者,病人确诊阳性后高烧一天半,出现高血钾休克,送到医院后心脏停跳,我们立即进行心脏按压抢救。按压15分钟后,患者恢复心跳。上了呼吸机后,虽然心电图没有改善,但患者的血流动力恢复了稳定。随后的6天6夜,经严密监护,患者在呼吸机的支持下,心电紊乱逐渐恢复、心脏功能逐渐改善,各项生命体征逐渐恢复稳定,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心跳变得越来越有力。9天后撤掉呼吸机,第十天转到内分泌病房治疗,现已康复出院,临走时送来鲜花表示感谢。还有一位 49岁的男子,患有哮喘,平时在家做雾化,感染后高热,哮喘急性发作昏迷,送到医院后经过我们全力抢救,5天后脱离呼吸机,6天后可以高流量吸氧,转到普通病房治疗。截止目前,我们共收治各类重症患者24人,患者中最大年龄98岁,最小年龄40岁。”重症科副主任卢福鑫向记者介绍到。
“现在ICU工作环境变好了,患者人数增加了,工作量也随之成倍增加,白班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八九点钟,夜班要到第二天上午九十点钟才能下班。很多医生护士感染了,高烧不退,疼痛难耐,口服退烧药,咬牙坚持着。杨明主任70多岁的老母亲股骨头坏死,就在楼上手术住院,杨主任没有时间去看一眼妈妈,更别说照顾了。”护士长程程说道。
让病痛退缩 走进呼吸内科病区,走廊里填满了病床,医护人员的穿梭在诊室与病房之间。医生们查房、问诊,为患者制订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护士们在配药间、病房之间往来忙碌。
“来到这我看到医护人员都是哑着嗓子在看病,忙得连喝水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如果没有这些坚守的医护人员,真的不敢想象我父亲会怎样。”刘大爷的儿子感慨地说。
“这些医生和护士太好了,为了我们这些病人,胡秋月医生都累得咳血了,还在坚持,我看了心里真的过意不去。这些护士,来来回回都是带小跑,脚步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太辛苦了。我们需要氧气装置不够用,她们用瘦弱的身躯推着氧气瓶,拿着沉重的扳手拧着氧气瓶阀门,动作娴熟地安装氧气表,然后迅速给我们吸氧……”病人王女士一见到记者就动情地说着。
进入12月以来,呼吸内科病房是全院患者最多的科室,每天患者都在80个以上,而且重症患者特别多。病区走廊里都挤满了人,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胡秋月12月下旬感染了新冠病毒,吃着退烧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白班五点下班,她却要忙到后半夜1、2点钟。第二天早上,她还要拖着仿佛千斤重的身体继续诊治患者,“每走一步都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但为了患者,再疼也要坚持下去”。处理完血气和呼吸机参数调整,又是一刻没停的忙碌,下一班的同事来接班了。“病情平稳,对症处理,无特殊交班”,大家会心一笑,互道一声辛苦,接力棒传到了下一班医护人员的手中。
日夜劳累,加上高烧咳嗽,她开始咳血,大家劝她休息,胡秋月说:“我们全员都是加班加点地干,没有休息。可以说跟以前相比,现在的工作量翻倍。这么多的病人,我怎么能歇着。”
在病人眼里他们是救命的天使,而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的还只是二十刚出头的孩子,他们也都身患疾病,甚至还在高烧中。因为患者太多,总有看不完的病人,执行不完的医嘱。超负荷的工作加上早已透支的体力,使得全科医护人员一批批病倒再爬起来。白天护士们都要工作近十个小时,夜班也不轻松,一宿都没有机会合眼。有人兜里带着药,实在顶不住就把药塞进嘴里。护士孙雪,手臂上扎着留置针,白天上班顾不上身体不适,晚上回家静推一针喘定才能入睡。这在呼吸科不是个例,所有人都在拼尽全力工作着,护士长曹阳一样带病坚持工作,她说:“‘战斗性减员’和‘工作量攀升’对我们是双重考验,这一个月科室一直在超负荷运转,但是全科上下团结一心,大家都毫无怨言地坚守岗位,全力以赴地救治患者,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了急诊人的无畏精神,每每看到孩子们蜡黄的脸,布满血丝的双眼,还强打精神护理病人,抢救重患,心里莫名的难过。这么多天我们相互搀扶着走过来,相互鼓励着坚持住,最重要的原因是心里装着病人,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
由于疫情影响,大量医务人员感染,几乎“全军覆没”。为了不耽误正常的医疗救治工作,他们每天只要还能爬起来,就坚持到岗,很多人本来就高烧,再穿上严严实实的防护衣和N95口罩,让他们每一口呼吸都变得异常艰难,但他们咬紧牙关撑下去,在“黎明之前”,一身白衣的天使再次成为阻挡疫情的第一道“防护堤”。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