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中碣石提前落干潮了!”2月16日,当有目击者发出该消息后,附近很多人前去观看这难得一见的奇观。
碣石学名叫海蚀柱,这种石头的形成是沿海基石残山经过长时间风化,软的脱落,坚硬的矗立在岸边或海里。葫芦岛市绥中碣石因曹操在《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的诗句而名扬海内外。近年来,绥中碣石更引起众多游客和考古人员的极大关注。由于受风向、水温和潮汐变化等原因影响,位于海中的3块碣石每年很少整体露出真容。而近日,这里竟然提前再现了“落干潮”后的壮丽景观,吸引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等前来一睹碣石的风采。
2月16日上午9时,类似“落干潮”奇特景观又开始出现,吸引了众人前来观赏。大约2小时后,碣石附近的海水基本退去,尽管如此,这也着实令目击者欣喜不已。
绥中摄影爱好者、40岁的靳超坤说,他家住在绥中电厂附近,由于距离碣石不远,因此一有时间就到这来拍照。近年来,他有幸遇到过几次“落干潮”奇观。当亲眼目睹那几块神秘的“海石柱”,简直是太震撼了。“落干潮”时碣石附近海域部分海床、从岸边通向碣石宫的甬道裸露出来,露出一条所谓的“甬道”,此时海藻、海螺、海参、鱼虾等遍布海床。每当有落干潮景观时,现场人都非常多,很多人从外地慕名而来。“当天海冰很少,我拿了小镐等工具来赶海,一边拍照一边捞海物。尽管“落干潮”不是很大,除了水草太多看不清海参外,现场蛎蝗多的是,海螺和海虹也不少。看到了美景,也捡到了海货,回到家里美美地吃了一顿海鲜,这种感觉太好了。”
靳超坤介绍,“落干潮”期间,海水、高耸的碣石和远近不同的赶海者,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画面。
据熟悉这种现象的老渔民介绍,“落干潮”多出现在每年10-3月之间的初一或十五左右,此次提前几天,分析可能是由于当天上午刮西北风,与自然落潮叠加作用后形成的现象。16时许,海面上刮起了西南风,海水开始涨潮,赶海的、旅游爱好者开始往岸上走。两三个小时后,海水恢复了平时状态。
据《中华大字典》等古典文献记载,所谓碣石,就是海中侧立的巨石,圆形为碣,方形为碑。由于年代久远,海水侵蚀加上风吹日晒,外形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都有些斑驳、奇异。
据海洋气象站的工作人员介绍,止锚湾海域处于山东半岛与渤海海峡环抱之中,每当退潮赶上刮西北风时,海水就会由西北向东南流去,当地人叫落干潮,400多米的疑似甬道、附近河床就会裸露出来,形成自然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