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生命中最后一次“双闪”,张善哲保护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冰面随时可能坍塌,李铁仍毅然前行营救落水者。老楼起火,岳永峰冲进火海,演绎一曲“冰与火之歌”。三位辽宁人的大爱担当,让这个冬天变得温暖;三位辽宁人的英雄壮举,让精神文明之花格外芬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培育社会文明新风,使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核心价值观是共同的精神纽带和思想道德基础。在省委的高度重视下,我省持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培育弘扬,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上下大功夫,不断探索更好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善行义举蔚然成风,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近年来,我省大力选树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等各行各业各类先进人物,推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58人,省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2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11人,评选“辽宁好人”近千人。“时代楷模”毛丰美、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最美大学生”丁慧等先进典型,已成为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最耀眼的明星。
既要以德润心,也要以文化人。近年来,我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果丰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在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省获奖作品门类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作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在我省广泛开展,并形成了“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在扶危济困、抢险救灾、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全省各类志愿者已达500余万人。
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充满生机活力,以扎实的成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惠民利民,文明城市创建也是一项民生工程。作为创建活动的“龙头工程”,文明城市创建让马路宽了,环境美了,一系列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解决,让广大市民在创建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目前,全省已有沈阳、大连、鞍山、盘锦4个全国文明城市,丹东、锦州等5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紧紧抓住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两个重点,我省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工作。如今在我省农村,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生活方式科学文明健康的多了。据统计,目前我省共有各级文明村镇5961个;海城市、盘山县先后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示范县”试点。
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行各业,文明单位创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不断涵养职业操守,树立行业新风,提升服务水平。
好家风是好社风的源头活水。随着“家”系列活动在全省广泛开展,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日益形成。
聚焦育新人,“新时代好少年”“我的中国梦”等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地、涵育中华文化的家园、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前,全省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乡村学校少年宫已达362所,189所大中小学入选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建设精神文明,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推动者。以优化全省社会环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目标,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文明社会风尚行动。
围绕讲文明、有公德、守秩序、树新风,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建立和谐清新人际关系。
各地各部门各行业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诚信辽宁建设的意见》,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广到经济社会各领域,营造良好的“诚信辽宁”氛围。
通过加强文明旅游主题宣传教育,景区里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的少了,出境游时注重自身言行举止的多了,文明成为最美的风景。聚焦机动车不礼让行人、不遵守交通信号标志等行为,多部门对交通“陋习”联合整治,倡导文明交通。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全省不断深入推进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以更灿烂的光辉,照亮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