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康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即日起,本报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栏目,记者将走进一线,走进火热的生活,真实记录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实践,生动呈现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汇聚起坚定信心克难关、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本报记者 李坤晓
7月1日清晨,一缕缕阳光把葡萄架上的葡萄照得晶莹剔透。远处,赞皇县松会村村民张淑珍正匆匆赶来,走进自家葡萄园,开始耐心检查葡萄长势,并往微信朋友圈发送了一张照片,“葡萄马上成熟,欢迎来采摘。”
松会村是藏在深山里的一个小村庄,当初张淑珍嫁到这里时,本以为就靠着一亩三分地过了这一辈子。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有一个成规模的葡萄园,更没想到靠着这小小的葡萄,她这个原来实打实的贫困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初识 与小葡萄相遇
时间回到2016年,那时候张淑珍也在与土地打交道,种的是玉米、小麦,即便是自己精心管理的农作物,可仍卖不上价钱,张淑珍一家的日子过得紧巴。
农民朴实厚道的性格让他们管理好一片土地很简单,可让他们去发展一项产业却不容易,得有人帮他们一把。正是这一年,国网赞皇县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到来,给村子带来了新机遇。
“这儿三面环山,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比起种庄稼,更适合葡萄种植。”国网赞皇县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软贞说,在对松会村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后,他们决定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帮助村民脱贫。
“种葡萄不种庄稼,我们吃啥?”张淑珍心里有些迷惘,种庄稼她有经验,种葡萄她可是一窍不通。为了消除张淑珍的顾虑,驻村工作队上门做工作,还邀请她到秦皇岛、邢台等葡萄种植先进地区去免费参观学习。
“就当成去旅游了。”看到驻村工作队的诚意,张淑珍心动了,把家里的一亩多地交给丈夫,她随着村里的“大部队”出发了。外出参观的张淑珍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也让她下定决心种植葡萄。
变化 日子有了起色
回到家后,张淑珍把自己在外面看到的情况告诉了丈夫李新书,俩人合计了一宿,终于有了结果——自家两亩地全部改种葡萄。
在得知张淑珍家要改种葡萄的消息后,驻村工作队和县相关部门给足了支持。“工作队请来专家教给我技术,县里补贴了一半的苗木钱,并免费安装葡萄架,可让我省了不少心。”张淑珍笑着说。就这样,在各方帮助下,张淑珍家的葡萄园红红火火地“开了张”。
2017年,在张淑珍的细心照料下,葡萄成熟了。靠着工作组在村口立起的葡萄采摘招牌,来村里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收入竟有10000多元。2018年,尝到甜头的张淑珍干脆又租下了6分地,一口气引入了黑夏、玫瑰香、美人指等葡萄品种,一年下来,足有30000多元的收入。
“这步棋算是走对了,前些年种庄稼加打零工,整天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一年下来也挣不到3000元,自从种上了葡萄,几年下来收入翻了几番。”提起这几年的收入,张淑珍笑得合不拢嘴。
有了葡萄产业作为支持,张淑珍一家也置办了许多新物件,大彩电、新床具、衣柜应有尽有。不仅如此,前些年丈夫李新书因病欠下的债,两口子也有能力偿还了。
除了日常在葡萄园里干农活儿,张淑珍还得忙着“照顾”自己微信里的线上客户。自从2016年外出学习以后,张淑珍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见识越来越广,从土地到“云端”她都显得游刃有余。
“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咱得好好利用起来,只有这样生意才能越来越好。”张淑珍乐呵呵地说。利用空余时间,她建起了微信群,在朋友圈打广告,搞起了电商营销,每年还不等葡萄成熟,就有大批的客人预约采摘。
憧憬 走向幸福生活
人常说,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张淑珍亦是如此。
“希望以后可以多挣点钱,把老伴儿的病彻底治好。然后再买一辆小轿车,一家子出去转一转、玩一玩。”没有浮夸的幻想,在从葡萄园到家的路上,张淑珍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今年村里正在建设冷库,到时候村里的葡萄就能存放得更久,收货季过后,市场价格还能再提高,我觉得我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了。”张淑珍又笑着告诉记者。
傍晚,村里微风掠过,吹得枝头的叶子沙沙作响,忙活了一天的张淑珍回到家中。四四方方的院子里的葡萄藤顺着架子爬到了屋顶,东房的客厅里挂着她绣了一年的“牡丹图”,厨房里传出阵阵晚饭香味儿,电视里放着载歌载舞的节目……看到这一切,张淑珍内心十分满足。
饭后,张淑珍换上了舞蹈服,走向村口的文化广场。没有了生活的压力,她总会和村里的几个姐妹一起跳上一段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