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 社会民生正文

双桥河清引蟹来

【时间】2020-08-24 10:38:37  【阅览】

分享:

  新华社天津8月24日电 题:双桥河清引蟹来

  新华社记者刘惟真、王井怀、刘英伦

  暑热渐渐散去,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镇西官房村广阔的稻田中,绿油油的水稻正茂盛生长。细看田地里,不少小螃蟹探出头来,在水稻间悠闲地吐出串串气泡。

  和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村民王德亮蹲在田埂旁,脸上漾起欣慰的笑容。

  “前不久投了一批蟹苗到田里,现在看着稻蟹长势都好,我就放心了。”王德亮说。

  今年51岁的王德亮是西官房村有名的种田好手。随着周边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王德亮却一直坚守在田间地头。

  稻田怎么样,老王最内行。

  此前,村里环境脏、水质差,土地收成也不好。“当时村民的生活污水到处倒、垃圾遍地是,小河沟都成了臭水沟。”王德亮回忆说,村里的土地多是盐碱地,受到周边村镇污水排放的影响,灌溉农田的双桥河水质也一直不理想。虽然王德亮不辞辛苦地劳作,但水稻产量只能达到每亩五六百斤。

  近年来,西官房村的稻田迎来了发展转机。《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方案提出,在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建设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其中,西官房村被划入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一级管控区的范围。

  三个污水处理站陆续建成、双桥河水质不断提升……随着绿色生态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西官房村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灌溉水质的改善以及水系的打通,给西官房村传统的稻田种植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新路径。2019年,双桥河镇引入“稻蟹混养”模式,西官房村将土地集中流转再开发,在部分田地开展示范试点,老王成了村里“稻蟹混养”的带头人。

  虽然老王种稻经验丰富,但“稻蟹混养”却是头一遭,最初他的心里也直打鼓。“没想到,到了去年的收获时节,水稻不仅每亩增产200斤,河蟹也个个肥美,每亩收益跟过去比翻了一番。”王德亮自豪地说。

  “螃蟹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污水里养不活。现在灌溉用水更清澈了,田里养的蟹能给水稻施上‘绿色有机肥’,比之前更环保。”王德亮说。如今,稻田一侧的水渠中水流清澈、鱼翔浅底,几只鸟儿展翅飞掠稻叶,不时在田埂间落脚栖息。

  王德亮望着远处正飞过的鸟群说:“在田里耕作时,时常能看到白鹭等等这些之前没见过的候鸟。水质好了,水渠里的鱼儿也多了,还引来了不少野鸭。”

  “生态修复成效最直观的衡量标准就是野生动物是否愿意到这里繁衍生息。目前在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的不少地方,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候鸟和一些珍稀的保护动物,说明它们对生态环境的认可程度在不断提升。”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项目负责人郭志一说。

  据天津市津南区委书记刘惠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仅津南区就植树造林3.12万亩,栽植乔灌木212万余株、地被花草和水生植物近65万平方米。

  “我们希望在生态屏障区打造绿树、鲜花、植被、碧水相互映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为京津冀地区增加一叶‘绿肺’,使人民群众得以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刘惠说。

  已过处暑,丰收的秋日越来越近了。在稻田间穿梭的王德亮脸上淌着汗珠,眼神中充满着期待。“明年我计划在村里的700亩田地上全部推广‘稻蟹混养’,相信一定会有个好收成。”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责任编辑】ccnntv0011

分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