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不知要走多少路。路,伴着你茁壮成长;路,伴着你成家立业;路,伴着你逐渐成熟。路,对一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一个乡村也是这样,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同样是这样,感悟走过的路,可以嚼味人生明得失,更可以体味前行知兴替。
我是地地道道的下北漳村人,村里的地形地貌虽算不上《我们在太行山上》那首歌唱的“山高林又密”,但是丘陵山区沟壑纵横,易于隐蔽,进退自如的独特优势绝妙。家乡距王家峪八路军总部仅5华里,当年总部及各级领导机关在这一带驻扎,肯定有她深奥的理由。村里住过“鲁艺学校”,家家住过八路军,这些故事在刚上小学时就聆听老师讲过,村里出兵,出粮,出干部的故事曾经是儿时似懂非懂的骄傲。抗战时期八路军依托“天然屏障”为抗战胜利起到重要作用,这是下北漳村的一份荣耀,但在全国解放后百废待兴的时期,这种“天然优势”却又成了制约家乡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河患路阻”让家乡人饱受艰辛,人在西山住,种地在对山,每逢雷雨季节,山洪和蟠洪河搅在一起,波涛汹涌,阻隔在山上的村里人有家不能回的现象时有发生。家乡人为改变落后面貌修路筑埧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汗水,均因力量单薄灾祸无情而“功亏一篑”,往外出行的路同样坑坑洼、崎岖曲折,用内外交困来形容一点都不过份。路,成了家乡人刻骨铭心的一块“心病”;路,也成了我纠结的、敏感的话题,让我为“路”悟了大半生……
很小的时候学走路,大人们轻轻地把你放在平坦的地面上,然后退出一大步,拍拍双手算作对你的鼓励,仅仅一步间距,你却要鼓起很大的勇气紧走几步,才能扑向大人敞开的怀抱,在你幼小的心灵里就刻上了“路在脚下,始于勇气”的烙印。
时光在无情地流逝,脚下的路有远有近,有坎有平,意识形态的路和自然界的路编织在一起考验着你的脚力,历程磨破了双脚,硬茧积累了经验,感悟充实了人生。
每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在平坦的大道上奔跑,我也如是,我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曲折;我遇到过人生决择的“十字路口”,体会过啥叫彷徨;我也曾钻过死胡同,碰壁后才明白啥叫“以退为进”;当我走了弯弯绕绕的“盘山路”,才悟出人生路往往也有“回旋”……
人生路漫漫,感悟无止境,我感悟自己走过的路,我感悟别人走过的路,我更感语革命老前辈走过的路。
人生路有时迫于形势,有时是刻意追求,有时顺其自然,但不论那种形式的路,都有不同的感悟。
回望中国革命处于危难之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迫于形势,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她是又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她让我感悟:飞夺泸定桥的“铁索道”,勇士们奇迹般地逾越了敌人布下的天堑防线,挑战了生命极限。她让我感悟:井冈山:“星火燎原之路”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从此百万农奴翻身作主。她开创了“先河”,也让我感悟!
漫漫人生路,有时也“旁骛”。记得2004年我们一行人去五夷山景区旅游,景区的一座山名叫“好汉坡”为了充当一回“好汉”,大家的兴致很高,尽管山高路徒,尽管浑身冒汗,但我们还是一鼓作气登上了山顶。给我的感悟是:只要有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路途再艰难也能成坦途。
下山的另一端是悬崖峭壁,半山腰一条约一米宽的栈道顺势而下,用目观望让人毛骨悚然,就连空气都紧张的让人窒息。导游幽默地说:胆小鬼往后退,不怕死的随我来!真是事遇两难须放胆,我们没有退缩,一行人紧贴着悬壁胆战心惊地走下山脚,抬头望望刚走过的路,天哪!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是“悬崖绝壁几千丈,绿萝袅袅不可攀”,我感叹这里的险峰,我也惊叹自己竟还有此胆魄!
说到顺其自然的路,感悟在家乡,家乡的地理形状很特殊,村背面的浊漳河和村前的蟠洪河在村南汇合,把村子划定为一个长长的三角形。村里外出的主干路段有三条,南端通往襄垣辖区内的集贸重镇西营镇,西北直达武乡监漳镇区域仅一公里的北社村,东北直达武乡蟠龙镇辖区内的上北漳村。凑巧的是三条路都是五华里,以前村里就有一首歌谣:上太原去段村,北社上北漳把车等,下长治去襄垣,必须步行去西营。出行都是五里路,想要省时不可能。为了给通班车创造好的路况条件,早在二十多年前村里群策群力铺上了柏油路,但结果是可望而不可及。或许运管部门觉得这里通班车没价值,或许错把这里当作躲之不及的“魔鬼三角州”,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理由来解释。位于三个名镇中心的下北漳是“傍山傍水不傍路,三个名镇都靠不住”。
多少年过去了,家乡人还是顺其自然地走着这无尽期的路,走啊走,不知走了多少次,这份家乡情结让我悟出了啥叫“不厌其烦”。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北漳村。2015年夏天,红色旅游路走进了家乡门前,家乡人多少年望眼欲穿的心愿终于变成现实,以前唯恐不及的“三角州”变成了“金三角”,一日三趟往返班车给人们带来出行和做买卖的诸多方便,村里不少人早晨甚至还走上旅游路的人行道散步健身……
前几天从县城归途中,我突然产生了“漫游旅游路,细读北漳村”的奇想,我舍近求远地在监漳镇出口下了車,随着这条弧形路从村后走向村前,心情好似走在“十里长安街上”那么舒坦。在村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家乡变得让我既熟悉又陌生,她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变的太美了。在村口路的对面,新建的一面漂亮的壁墙上“八路军文化抗战主战场”鲜红的大字映入眼帘,把我一下引入到抗日烽火的遐思中。村子外围笔直的村道两侧“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栽上了绿悠悠的风景柏。路旁的电杆上加装了红色宣传牌,站在桥头我好像听到当年前方鲁艺学校学员们的跑操脚步声,又好像听到军民联欢的欢歌笑语声,又好像听到了黄河大合唱。大脑里全是红色的海洋。我想了好多好多,下北漳村能有今天是党恩浩荡的硕果。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目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武乡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八路军文化的传承挖掘步伐。2013年上半年,武乡县委、政府及各级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早着手,宏观布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依托两战(长乐滩、关家垴战斗)、两部(王家峪、砖壁八路军总部),围绕拓展红色文化、八路军文化,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了武乡东部抗战文化资源沿线乡村乡亲们的一致行动。以点带面,连圈连片,特色开发,根据不同文化,在巩固的基础上传承,在发展的前提下挖掘:枣烟(魏明扬游击队)、李峪(地雷大王王来发)、下北漳村(鲁艺学校)、上北漳(北方局党校)、大陌(抗大一分校)、下合(野战政治部)、石圪垤(妇女培训班)、板山(红色风景线)等。村村营造着共建共享红色文化的团结奋进氛围,为打造希望之路,致富之路,幸福之路,小康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路”,武乡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相关乡镇,从2013年上半年规划、设计、勘察、征用土地、组织施工,到2015年6月份顺利俊工通车,仅仅就两年时间。我感到这个幸福的时刻来的太突然了,下北漳村如久旱逢甘霖,得到了党的雨露沐浴,那份获得感、幸福感难以言表,多年因交通封闭的家乡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可以说,这条路是深得民心的命脉路。
抗战时期“鲁艺学校”酿骨之精髓输送新鲜血液,唇枪舌剑战矮寇,为赢得抗战胜利功绩卓著。和平环境下的这片热土黙默无闻卧薪尝胆激励后人,仍然履行着红色的誓言。展望未来下北漳的“鲁艺”文化传承人将蓄势待发雄风不减自信满满所向披靡。
我坚信,在国家扶贫攻坚政策不断向农村,向贫困人口倾斜的今天,家乡人从中会获得更多的实惠,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一天更比一天多,当年“前方鲁艺”武乡下北漳村将会借这条星光大道的东风,阔步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李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