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事件
5月12日,一则“成都老太掌掴摸车男子”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网传视频和聊天记录显示,疑似事件过程为:一男子摸了一辆吉普车,车主是一位老太太,下车打了男子两耳光后大骂他是“农民工”“穷鬼”,还称“摸一下赔一万”“我儿子是市长”。车主行为引发围观群众义愤,相关人员被民警带走后,部分群众仍聚集在事发车辆附近,从下午持续到深夜。多名民警围住涉事车辆以及围观群众聚集的相关图片在网上传播,不少网民情绪被煽动,质疑涉事车主“耍特权”,发声建议“查查‘后台’”。
5月13日8时许,成都市成华区警方发布通报介绍事发过程,称5月12日16时许,张某某(男,41岁)酒后触摸敲打停靠在路边的罗某(女,65岁)的车,双方发生口角抓扯。张某某拒不配合、执意离开,民警依法进行口头传唤无效后,强制将其带离现场。民警准备将罗某及其车辆一并带回派出所时,因现场聚集大量围观群众无法顺利驾车离开。目前,双方已协商达成谅解并签订调解书,网传罗某“要求赔偿一万元”“被现场放走”等信息均不属实,公安机关已依法对造谣的张某和饶某某予以行政拘留。该通报被光明网、“@四川日报”等媒体转发后带动舆情升温,“#警方通报男子摸车被索赔1万#”等热搜话题阅读量累积近8000万次。部分网民调侃车主“神通广大”,吐槽“以后停在路边的车别乱摸”;有网民对通报内容表示怀疑,追问为何“把吉普车围起来”等,还有网民呼吁公开现场监控。“@作家刘小海”“@无心简影”等大V则力挺成都警方,反问“成都市长快60的人了,怎么可能有个65岁的妈”“难道不是因为现场有人煽动造成人员聚集,怕现场失控才来了这么多警察吗”。
5月15日21时许,成华警方发布警情续报,就网传“罗某儿子是市长”“民警组成人墙保护车”等七大热点问题作出说明,并称有两人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布不实言论、五人在处置现场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行政拘留。同时,封面新闻推出报道,通过采访出警民警还原事件纠纷始末。该通报彻底扭转舆论场风向,被赞是“坦诚准确权威,回应网络热点的标杆与示范”。人民网评论称,只顾“吃瓜”而不问真假,会真硌牙。截至5月16日12时,此事相关舆情总量为2.4万条,部分涉谣言的视频和话题已删除。
舆情点评
在本事件最初的演绎版本中,车主的嚣张言论激发群众的仇官仇富心理,随后民警强制带离涉事男子、“保护”涉事车辆的行为,被质疑是“包庇偏袒车主”。而在网传视频中,有现场群众高呼“放人”、疑似与警方发生冲突的场面,更是印证了这一联想。“有图有真相”但又碎片化的信息经由社交媒体热传后,令一起原本简单的街头纠纷,演变成关于穷富、官民对立,甚至牵涉“特权”的重大网络舆情,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遭到考验。
面对可能失控的舆情态势,当地警方准确研判风险,在事发次日一早即发布情况通报,抢在舆情扩散前占领主动,讲明了事件发生的基本过程,处理了造谣人员。随后,成都警方做出警情续报,对舆论场残存的追问再度给出回应,彻底打消网民疑问。而本地媒体通过采访民警梳理事件过程,与通报内容形成补充,助推了舆情平稳回落。近年来,网络舆论环境趋于复杂,网民情绪也较为应激敏感,一些故意挑动矛盾、煽动情绪的谣言容易滋生,产生巨大破坏力。对于这类带有谣言炒作元素的矛盾纠纷事件,政法机关既需要妥善处理好线下工作,避免现场事态恶化,也需做好网上释疑引导,找到引发舆情的根源,揪出造谣者,科学规范地处置舆情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