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才仁当智
打开地图,昆仑山脉由北向东、向南延绵,最北面是可可西里魏雪峰雄峰傲立、最东面是可可西里新青峰剑指苍穹(海拔6860米青海省第一高峰,也称布格达坂山),南段是当曲河源,西面是唐古拉山脉浩浩荡荡,与西藏自治区安多县为邻。这就是青海省最边远的乡镇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索加乡
索加乡区域辽阔,面积逾5.6万多平方公里(含可可西里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境内最低海拔4200米。
1965年,三年困难时期刚刚结束,神州大地春风强劲,万物复苏,一派生机。治多县委、县政府根据青海省委、省政府,玉树州委、州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动员组织江涌牧场(也称治多县国营牧场)、治渠乡的数百户,逾2千牧民搬迁至唐古拉山东面治多县行政区域内逾5.6万平方公里的空旷地区安家落户,开拓新的牧场。
不畏艰苦、开拓创业
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是一段前无古人,后来者肃然起敬的往事。
起步总是与艰辛相伴。
治多县牧民西迁工作始于1963年,1965年正式启动。1965年1月起,治多县江涌牧场、治渠乡的7个村、22个生产队,1700多牧民、牲畜9万头只(匹)在23名科级干部的带领下西迁至扎河乡口前河西岸的叫香藏(扎河乡辖)的地方集结,称“扎河工作组”。
“扎河工作组”成立伊始,所有工作由州派工作组负责,扎河乡协助管理。1966年“扎河工作组”改称“新乡”也就是后来的索加乡,乡址由扎河乡香藏迁往牙曲村、君曲村、莫曲村交界处的曲如滩。
“新乡”下设4个大队(村或者牧委会),分别为反帝大队(牙曲牧委会)、向阳大队(君曲牧委会)、永红大队(当曲牧委会)、八一大队(莫曲牧委会)。每个大队下辖3个生产队(生产小组)。1970年,曲如一带的水质经检测达不到人饮标准,经验丰富经的牧民叶莱(杂多县人)和乡干部查勘,迁往直根尕卡山下莫曲河边的直根尕卡沟。1972年10月,当江乡红旗大队的4个生产队,240名牧民、4万头只(匹)牲畜迁至索加乡(“新乡”),4个生产队分入4个大队,使每个大队辖有4个生产队。
“活化石”阿坤.松然。今年83岁的老党员阿坤.松然有着“活化石”的称呼,他曾任莫曲大队队长、乡民兵营长、大队民兵连长20余年,对于过往诸事记忆犹新。他说:“我们家是1965年从治渠乡西迁到现在的索加乡莫曲村的。”
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阿坤.松然回答道:“唐古拉山以东的大片地区是过去治多雅拉部落的地界,解放后成为治多县待利用开发区域。这里水草丰美,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的牧民要回报党和国家的恩惠,牧人前往驻牧安家,发展畜牧业经济。”
老党员阿坤.松然
索加草原上的“半边天”索南拉忠。今年82岁的索南拉忠老人,曾任君曲村妇女委员会主任,1960年她在治渠乡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治渠乡二组组长兼治渠公社副社长,于1965年,年初西迁。
在她的印象里,索加乡一带自古人迹罕至,到处是动物的尸骸,一片荒凉。这里一年四季大风肆虐,黄沙弥漫,别说能看见牛羊,人都站不直。晚上支起的帐篷到了中午就被大风吹倒,等到傍晚风停下来牧人又支起帐篷,抖掉食物上的黄土,支起锅灶。没有牛粪,就用野驴和其他动物的粪便做燃料。
在修建“新乡”驻地曲如滩住房和公用设施时,从八一、香藏、夏日3个牧民小组抽调55人打土坯,索南拉忠担任组长。
“土坯的规格有2种,一种长24厘米、宽11厘米、高5厘米,另一种长30厘米、宽15厘米、高8厘米。打的土坯用于修建乡政府办公用房、4个大队的仓库、学校和职工宿舍。”她回忆说,当时位于索加乡曲如“老社点”的牧民群众满怀热情,踊跃为修建乡办公用房、大队仓库、学校打土坯,运送木料。组织成立了“江西达瓦”青年运输队,前往700多公里之外的玉树市江西林场拉运盖房子用的木料。当时在牧民中流传“能到‘江西达瓦’队伍里去的青年都是顶呱呱的好汉子! ”
原索加乡君曲村妇女委员会主任索南拉忠老人
上世纪70年代初,在莫曲河边的直贡沟,修建索加乡职工宿舍和会议室。治多县农牧机械厂木工白信堂带领数十名民工施工,于1970年5月开工,1971年7月竣工。
当时建有职工宿舍3排、会议室和办公用房1排、卫生院1排。1973年考虑到干部职工的人生安全修筑了高4米的乡政府院墙,并在东南西北四个角建有放哨岗楼,修建职工宿舍4排、大型会议礼堂一栋,这些房屋在设计上突出延安风格,门窗仿延安窑洞门窗的特点。礼堂被称为“延安礼堂”主要用于召开一年一度的“三干会”和举行其他大型活动。这些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凭吊往昔峥嵘岁月的红色遗迹。
索加乡的“延安礼堂”
索加乡建政初期修建的哨楼和土坯院墙
闹扎的收音机。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收音机就是牧民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途径。在牙曲村牧民四组组长闹扎拿出一个用红布包了又包,大小8寸的红匣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台“红梅”牌收音机。
说起往事,他滔滔不绝:“一九七几年这可是方圆十几公里唯一的‘宝贝’。每天晚上或闲暇时刻,大家围坐在一起,听收音机里播放的节目。在这里面有党和国家的声音,有毛主席的指示,也有才旦卓玛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这个收音机我走到哪儿就带到哪,不用时就锁在木箱子里。那时候可以听收音机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汉文水平最高的卢海如。1968年毕业于西宁市总寨中学的卢海如22岁,这位汉族高中生来到“新乡”工作,经过几年锻炼,在新乡入党,并担任乡党委副书记。
他说:“那个时候,“新乡”除了野马、黄羊的‘兽道’外,没有一公里路。没有路,要受穷,穷则思变。于是,在乡党委、政府带领下,干部群众齐上阵,靠着人挖、马拉、牛驮,建起了近150公里的通乡砂石公路。为现在的打下了勘察、设计、修建的基础。”
索加乡距离治多县治加吉博洛镇265公里。八年前要从县城到索加乡只有11月至来年的4月份勉强通车,其他月份都需要骑马、骑牛。牧民要到县上,上缴菜牛羊、购买粮食往返需要15天马程。
冬季,口前河、君曲滩、莫曲滩封冻,汽车从早上5点出发翌日凌晨3、4时到达。2021年12月治多至索加公路柏油路面铺设至君曲村,还有60公里路面将于2022年完成。现在索加乡群众家家户户都有了车,往返只需要6个小时。曾在索加乡工作的干部都说“索加乡能铺上油路做梦都不敢想!”
抗灾保畜。1985年索加乡遭受特大雪灾袭击,畜牧业生产遭受灭顶之灾,各类牲畜由25万头只(匹)减少到6万头只(匹)。雪灾发生后,索加乡干部冲到抗灾救人、救险的第一线,转移受灾群众,调运粮食。运粮的车陷在冰河、泥潭是预料中的事。有一次省汽车运输五厂的车,在大雪中迷路,车停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背风处等了八天,乡干部和司助人员饿了吃一口饼子就一口雪。救援的人到达时,他们已经冻得不能说话。
1986年2月,刚调任索加乡当人武部部长的昂南,带领牧民到多彩乡达生村购畜,赶着2000多头牦牛返回,历时3个月,中途被冻伤。此事过去35年了,他的足跟仍然没有知觉。
1985年雪灾堪称百年不遇,索加乡的畜牧业遭受灭顶之灾,但是由于抗灾保畜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显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高层重视,中层靠前指挥,基层措施得力,没有生发一起冻死人、饿死人的事。一切从头再来,索加乡牧民鼓足了勇气。
1986年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为乡党委书记王立新、洛西和君曲村支部书记等授予“全省抗灾救人保畜先进个人”的荣誉。
只当牧人支部书记老公。1986年至1996年担任莫曲村支部书记、今年69岁的老公曾是带领群众抗灾保畜的带头人。1991年,他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自筹资金,购买竹帘子、椽子、檩条、砖头、土块、塑料布、木门、玻璃窗,在莫曲草原上建起了第一座定居点,从牧人世世代代居住的牛毛帐篷里搬进传说中的房子里。
一时间,索加乡各村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后来索加乡大规模实施“四配套”建设的示范点。他在担任支部书记之前致力于莫曲村的教育工作,用草皮当桌椅、板凳,用泥巴当黑板,木棍当粉笔,在帐篷里办起了村小,为50多名孩子教汉文、藏文、数学。
老公有几次转为国家干部的机会,但是他把名额让给了别人,他说,还是当一名牧民对国家有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牲畜作价归户,他家的羊有900只,牦牛270头,获得省级幸福家庭奖和州县优秀放牧员奖。
本分的村干部购西.文德。购西.文德,1986年入党,今年70岁。他于1975年担任牙曲村二组组长,1984年至2002年任牙曲村主任,2002年至2005年给年青一代腾位置锻炼,2005年3月至2017年任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他在任期间,注重保护生产母畜和牲畜出栏,落实以草定畜的要求,使他所在的村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成效显著,同时做到生态保护优先和产业绿色发展。
讲起他的贡献,就是按照上级的要求,使其管辖的400户牧民百分之百的完成了“四配套”(定居点、网围栏、畜棚、人工种草)建设任务,看似容易,实在不易。
他在1997年、1998年的大雪灾中,协调没有受灾或受灾不严重的社,将受灾社的牧户转场到他们的草山,不说路途遥远,工作艰辛而繁琐。但是他毫无怨言,他说:“组织上就是让我干啥就应该干啥,这是一个村干部的本分。”
文德的双手关节处到处是核桃一样大的结核疙瘩,群众心疼地说:“他的手就是那次帮助我们转场中冻成这样的。”
原索加乡牙曲村支部书记兼主任购西.文德
罗松东周一家三代人的坚守。罗松东周,今年79岁,1986年入党,担任过莫曲村三组的会计,也是索加乡有名的兽医,他曾参加过全乡范围的疫苗接种,一两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
1964年随父母西迁,先到老社点附近的牙曲涌,后在距离索加乡政府所在地60公里的莫曲三社夏生那义定居。他说,近三十年来,党和政府先后三次为他们修建了100平方米的工作站、80平方米的边地牧户用房,优质草场面积50平方公里,分别是冬春牧场夏生那义、夏秋牧场诺杂,有牦牛70头、藏系绵羊1000多只。
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2019年出栏藏系绵羊600只,2020年出栏200只。他的儿子文青今年60岁,他说:“我们这里的牧场水草丰美,我们对这片草原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兴起牧户移民搬迁,贫困户可以去城里,在城里享受城镇的医疗保障,孩子们可以上学。我作为一个党员,要听组织的话,而且我个人身体也不错,生活上也算富裕,我就要在这里,在这里当一个快乐的牧人。”孙子初中毕业回乡放牧,给爷爷和父母初当宣传员,讲国家大事和国家惠民政策,给来自县、乡的工作组当翻译、当向导,得到过往工作组的好评。
罗松东周说:“我们住在这里,党和政府的干部经常来看望我们。我是一名党员,曾经为大家做了一些事情。发生雪灾的时候,我想的不是我们家死了多少牛羊,担心的是谁家没有吃的,谁家的娃娃病了需要帮助。我任何时候都是党的人,在这里放好牛羊就是报党恩。儿子青梅公保在外边走得多,有不一样的想法,他说要发展生态畜牧业产业,我说不离开这里就可以。”
坚守在边远牧场的牧户——罗松东周祖孙三代人
开拓者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以极其顽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精神,稳下信心、
扎下深根。他们与这里的自然环境相连、相融,天、地、人、畜、动物共生共存,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到1975年至1980年,索加乡有各类牲畜存栏数由建乡时的130000头只(匹)发展到258000头只(匹),鼎盛时期达到360000头只(匹)。当时,一头最好的牦牛30元,藏系绵羊8元、山羊5元,索加乡年上缴国家税费达百万元,成为玉树州有名的牧业大乡,为当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索加乡牙曲村的藏系小尾寒羊
坚守奉献、忠于职守
坚守奉献、忠于职守,是一代又一代索加乡干部和牧民群众传承加以弘扬的优良传统。
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在担任索加乡党委书记期间,为了将这种传统得到延续和弘扬,他用心、用情,投入了全部的精力。
他说,西迁的牧民群众是索加乡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出新社会牧民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之心和感恩之情,以及爱党、爱国、爱家乡的高尚品格。要守住这份宝贵成果,把索加乡建成青海省西部边陲的新牧区。
杰桑.索南达杰,祖籍治多县治渠乡。他在11岁时随父母离开治渠乡搬迁至莫曲大队第二生产队,父亲杰桑拉叶是索加乡的第一批村社干部,对索南达杰要求极严,经常给他进行新旧社会对比和爱党爱国教育,后送他上乡小学、县中学。索南达杰后来在青海民院毕业后放弃在北京、西宁工作的机会,在县中学当藏文教师,后任县教育局副局长、索加乡党委书记。
索南达杰作为索加乡的新住民和西迁的亲历者,他和父辈一样把新的驻牧地当故乡,在担任索加乡党委书记期间,注重干群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提高思想认识筑牢干部群众的坚守意识,并以实实在在的言行,点点滴滴打牢坚守之基,为索加乡的“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和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索南达杰始终把爱民情怀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1985年的雪灾使索加牧民锐减,年平均收入只有90元。索南达杰在索加乡任职的四年中,深入村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研“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情况,热心为群众办实事。下乡中,谁家穷他就去谁家,在牧民家里喝碱面茶、吃达拉糌粑(达拉,指牛奶打完酥油后的酸汁)。走的时候留下自带的干粮,掏出钱包里的钱解决眼前遇到的一些急事、难事。跟随他八年的秘书回忆说:“索书记从来没有吃过牧民家的一口肉和酥油糌粑。索书记每每说起索加遭受雪灾后的情况——‘雪灾前牧民家门口都是牛羊的蹄印,灾后只有流浪狗的爪痕’。”
索南达杰面对贫困没有退缩,没有气馁,没有放弃。他带领干部职工经过四年的不懈的努力和争取,治多县和金融部门为鼓励索加乡牧民轻装上阵脱贫致富,免除了这部分借款和贷款。同时,他向上级汇报,与发改委、交通部门联系沟通,将索加公路建设列入了国家项目。
索南达杰在索加乡工作期间,为了使干部职工待得住、稳得住,他想方设法改善干部的住宿条件,建起了当时“高干招待所”规格的干部住房,现改为接待工作组用房;他通过汇报、争取,协调资金,购置汉藏学习用书和体育设施,开展篮球、举重、游泳、猜灯谜、棋类比赛,丰富干部的业余生活。
向上级反映西部乡镇干部艰苦的生活环境,使玉树州西部六乡每名干部月工资增加15元。为了稳定人心,满足信教群众信教需求,通过协调,在莫曲、牙曲村交界处建起了宗教活动点。鼓励牧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动员干部职工帮助牧民修建定居点、畜棚,摆脱世世代代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局面。索南达杰卸任时,索加乡各类牲畜存栏达11万头只,人均收入1100元。
1992年,索南达杰担任治多县委副书记兼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就是把可可西里这块治多县索加乡待开发区的生态管理好、保护好。在可可西里地区工作,他带去了索加乡党委、政府历届班子和广大牧民群众用感恩与忠诚铸就的“不畏艰苦、开拓创业,坚守奉献、忠于职守,干群同心、矢志不渝”的“索加高原”(索南达杰语)精神,开拓性地开展了生态管护工作。
索南达杰在109国道沿线五道梁、不冻泉两处建立了工作站,作为进入可可西里冬夏不同季节的入口处和物资供给点;先后成立了“可可西里野生动物办公室”“可可西里矿产资源管理保护办公室”。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深入可可西里腹地12次之多......他在可可西里,面对违法犯罪坚持原则不退让,正气凛然,发出了生态保护的先声和时代的最强音。
1989年冬杰桑索南达杰(前排左一)与莫曲村支部书记老公(前排右一)、本文作者(时任秘书后排左一)、司机欧沙(右一)在结古镇修车拉货时在照相馆合影留念。
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为了捍卫法律的尊严、保护可可西里的生态安全,与盗猎者进行殊死搏斗,壮烈牺牲。1994年3月杰桑·索南达杰被中共青海省委授予“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称号,1996年5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林业部被授予“环保卫士”的称号,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干群同心、矢志不渝
干群同心,矢志不渝是索加乡干部群众克服困难险阻,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目标追求的途径。他们以钉钉子的精神坚守在这片苍茫的高原上,一茬接着一茬干,将一幅蓝图绘到底。而离开这里的干部依旧割舍不下这片土地,以各自的方式给予深情的关注和支持。
索加乡作为一个纯牧业区,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是春季接羔育幼打疫苗、夏季畜疫防治监测、秋末牲畜出栏、冬季调运粮食。
这些关乎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关键节点,乡干部全体干部“两头不见太阳”,天一亮与牧民一起出牧,天黑与牧民一起牧归。同时,帮助牧民捡牛粪晒牛粪、建简易的畜棚、给羊羔牛犊打疫苗、抓膘配种、公畜育肥,帮助牧民制定上缴菜牛羊、出售商品畜、自食牲畜计划,联系车辆单位、粮站购粮等等,一年忙忙碌碌,没有清闲的时候。
干部下乡给群众带去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最新的国内外消息,以及科技、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实实在在的关怀,如收音机的电池、汽灯用的煤油、常用药品、小孩的玩具,凡是有用的都尽量带去。
毛主席当年在红军时期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度,是索加乡干群共同遵守的铁的纪律,是弘扬主旋律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尺度。
干爱群,群爱干,干群关系亲如一家,曾在索加乡工作过的老干部们纷纷说:“群众对我拥护又欢迎”。索加乡历任领导张青长、才文昂布、扎巴、苔莱索巴、周志坚、卢海如、马洪恩、田丰收、万玛才旦、阿尕义、陈永胜、欧尕、王立新、洛西、索江、昂凯、杰桑.索南达杰、昂南、次松、才仁公保、红星等等是烙印在索加乡牧民心中的公仆。
只要是工作组到了群众家里,不论贫富、不论忙闲、不论十几口人的大家,还是2口之家的妇幼户、鳏寡孤独都是一件值的荣耀的事。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干部到家里了解情况,牧人家总是把手洗了又洗,再用白毛巾擦干净,为下乡干部拌放着大块酥油、撒有白砂糖的糌粑。有的汉族同志吃了牛羊肉和糌粑就便秘,他们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大米,为干部做米饭、熬稀饭,从沼泽滩地捡来地衣木耳炒粉条菜;晚上牧人担心下乡干部被‘坏人’和动物袭扰,安排人员在帐篷前站岗放哨;干部到大队、生产下乡,有条件的人家自己晚上裹着皮袄睡,给干部盖上白天晒了太阳又暖又干净的棉被……
干部下乡,各村社主动派马匹、人员,一户到一户有人接送。有一年冬天,苔莱索巴书记下乡,他所在的工作组晚上借宿在牙曲村二队,附近牧民给工作组送来了一条牛腿。工作组遵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婉言推辞、拒收。没有想到,第二天干部走出帐篷,发现牧民把牛腿放在了帐篷的支杆旁。下乡工作人员赞叹道:就是神仙也没有这样的待遇,藏族同胞真是比兄弟姐妹还要亲啊!
把马当成亲人的放马员。英巴,男,74岁,1971年被乡政府吸收为放马员,负责乡机关、学校和各站所职工的马匹放养,名符其实的“弼马温”,他于2005年退休,现在一个月退休工资6000元。
他是放马员,他护马、爱马,懂马,人们从来没有见过他骑马。他给没有骑过马新参加工作的干部说:“马是用来骑,但是要上山骑、下山领,这样马才可以骑得更久。”
有一次半夜一匹马腹泻,他就牵着马敲开了兽医的门;有母马分娩他就住在马厩里伺候。退休后,他本可以去县城,享受搬迁户的待遇,住在县城里,但是他说他离开索加,闻不到马粪的味道就不习惯。
他在以前马厩的旧址上盖了两间瓦房,他说他要守在这里直到天荒地老。他的工作普普通通,他的言行也是普普通通,但是正是这种普通诠释了索加乡干群坚守的那份境界。
给乡寄校学生捡牛粪的牧场负责人。夏西尕久,1957年出生,祖籍治渠乡江庆村1997年入党,2000年任牙曲村支部副书记、主任。他曾兼索加乡牧场的负责人,这个牧场是专门给索加乡寄宿学校办的。他每年给索加乡寄宿学校捡牛粪400麻袋,使学校的学生没有因为缺燃料挨过冻,保障学生一年四季有肉吃、有奶喝,每年骑着马送毕业班的学生到县城上中学,十几年如一日,没有出过一点差错。
在索加乡成长的民族干部。治多县退休干部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苔莱索巴曾在索加乡工作11年,1970年7月参加工作分配到索加乡。他从秘书干起,先后担任乡党委副书记、书记。他说,那个时候,一年中有8、9个月时间,干部在牧业生产一线,与群众同甘共苦,就是元旦春节也待在乡上,没有随意请假离岗的;关于过去工作中的成绩,他说那是历届和后来的班子带领群众取得的,他只是做了一个党员干部该做的事情。
他提出建议在索加乡君曲村二组和四组间万亩荒漠上发展太阳能和风能,以弥补国家电网延伸力度不够的现状。关于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他说保护好草原生态,适度养畜对于提高草地的肥力、改良土质有益。
他说:“我们在长期的牧业生产中注意到,养过牛羊的地方没有去年枯草影响,加之牛羊粪便供给的养分,来年草长得比其他地方就是旺盛,就是绿。牧人、牲畜从来就是草原生态的一部分。”
热心为牧民服务的模范杨晓东。原中国农业银行治多县支行索加乡营业所所长杨晓东,是中国农业银行系统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他在索加的四年中,有三年在乡上过春节。他对1985年那场大雪记忆深刻,他说:“那年秋冬之交的大雪将富裕的牧民一夜之间变成了穷困户。我们到县上提牧民购畜款几十万元,车在雪地里行驶了五天五夜。为了索加乡牧民的救命钱和恢复生产的造血钱的安全,我与同事严德仓轮流看护装着现金的铁皮箱子,雪化在眼睛里,胡须和眉毛上结了冰。”
热心为牧民服务的模范杨晓东
他说,索加的夏天正如藏族人说的是“借来的季节”(夏天,藏语音“亚尕”意为借来的时光),六月的雪花,七月的冰雹,夏天一晃而过,其他三个季节冰天雪地,晚上通常和衣而睡,早晨起来,天花板上结着厚厚的冰。营业所院内的那口井冬天是“冰井”。用水,人下井凿挖然后将冰块拉上来烧成水。晚上穿着皮大衣烤火,前面烤得脸皮发烫,背面却冰冷异常。但是,他们夏天骑马到畜牧业生产一线为各村社办业务,冬天坚守岗位为牧民办理借贷、存款等业务。杨晓东被农行系统称为热心为牧民服务的模范,牧人说农行索加营业所是牧民自己的银行。
牧人的女婿姜明善。在索加建乡初期,原索加卫生所医生姜明善,祖籍陕西。他一边忙乡政府卫生所的修建,一边给牧民和干部职工看病。
在砌筑卫生所院墙时,有一名叫塔西尕尕的小伙子被压在塌下来的土块石头下,腰肌、臀部、漆关节受伤,如不及时救治可能造成终身残疾。姜明善进行消毒、缝合、包扎,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塔西尕尕很快就康复力了。姜明善一年四季走帐串户,为群众送医送药,后又成为藏族牧民的女婿。他的爱人名字叫白央,女儿姜惠萍现在也已退休,曾是玉树州民族歌舞团的女高音歌唱家,被称为“草原上的百灵鸟”。
草原上的汉子。索加乡卫生所所长阿尕义(后任索加乡基干民兵连长、乡党委副书记,退休时职务为县政协副主席)与医生昂赛(女,后任玉树州卫生局局长)、普杰(后任玉树州驻西宁办事处副主任)、青梅、胜利等是草原上的“好拉吉”(玉树藏语:拉吉为神的后裔之意)。有一年夏天的晚上,他们在赴索加浙江医科大医疗队陈隆恩医生的指导下打着手电筒给君曲大队大才文的女儿做肝包虫手术获得成功。
民兵连长阿尕义
一视同仁的会计马公正。索加乡的会计马公正被干部群众称为“包公一样会计”。他忠于事业,心底无私。曾任索加乡党委书记、治多县教育局长的洛西介绍,马公正同志对谁都公正!他对财务管理尽心尽责,干部加班领取照明用煤油谁领、欠几斤几两,他都在纸上记录的清清楚楚。有人借用公物到期不还,他会到借物人家中索要。
有一次乡党委书记洛西带领工作组下乡放电影到村社领了一顶帐篷,归还时少了一个扎帐篷橛子,他就在洛西的工资中扣取9毛钱。
老支部书记香巴求培。香巴求培生于1951年5月,1987年7月入党,1973年任莫曲大队四队队长,1976年任莫曲村民兵连副连长,1990年至1993年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93年至今任莫曲村支部书记。
他是索加建政到今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群众中有着较高的威望。在艰苦岁月中,他参与了索加乡老社点的建设和新社点的选址和建设,曾也是“江西达瓦”青年运输队的一员。香巴求培说,那个时候村集体经济比较富有,群众的感恩共产党,报恩国家的感情非常真挚而执着,大家说“我们受灾、受穷的时候,党和国家没有撒手不管,给予多方扶持救助。现在,我们好起来了我们就要养国家。”1984年,仅他所在的莫曲四队为国家上缴酥油8000斤、牛羊300头只、还有羊毛、牛绒、羔皮和牛羊皮。
莫曲村老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香巴求培
香巴秋求培还是索加乡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和创办者,治多县县级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理事。谈起今昔变化,他说:“如今的牧区已经和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五年前都无法相比。以前畜牧业设施及其他条件太差,畜牧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十年前拥有400只羊、200头羊的牲畜大户,遇上一场大雪就一贫如洗。现在科学养畜,畜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便利了、通了手机信号、在县城有了集中安置区,在牧场有定居点、大型畜棚,饲草料储备充足,牧民再不怕雪灾了,雪灾已经成了老黄历了。现在,到了冬天群众盼望下雪,保持草地墒情,来年草绿水清”。
香巴求培说:“党支部领办畜牧业合作社靠的是以往为群众服务中积累的口碑和威望。为此,党支部号召群众兴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一呼百应,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党支部建设,要‘抓支部、用支部、活支部、强支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班子成员和党员村干部也要以多数人的利益着想,先别人后自己,在困难面前冲在前,引领大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秀村干部下玛.扎尼玛。下玛.扎尼玛,今年49岁,1996年入党,2009年为君曲村民政干事,2012年为君曲村委会委员,2017年任村支部副书记兼纪检书记。2021年5月,他在公路边发现有一匹藏野驴挂在网围栏上,奄奄一息,他就想办法救了下来。用青霉素在腿部、腰部、脖子上消毒藏野驴过了几天就能站起来了。他家有5口人,有牦牛300头,羊20只,有3头一代野血牦牛,一年收入近5万元,2020年他被乡上评委优秀村干部,他的家庭于2017年被评委治多县五星级文明户。
现如今,索加乡草绿、天蓝、河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遍地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再创畜牧业辉煌指日可待。新一代的青壮年劳动力奋斗在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一线,老人在县城移民安置区颐养天年,孩子们都有学上,妇女生育全免费、地方重传病得到控制,残障人士得到兜底保障.....
这盛世如您所愿!
索加乡地处青藏边界,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将其怀抱于胸,是青海省最边远的乡镇,平均海拔5000米,又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乡。在青海省西部边陲乡镇曾为本地的经济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为青藏边界的和谐稳定无私奉献无疆大爱,为保护长江源头生态安全奉献了可可西西以及她的赤子杰桑.索南达杰。现在索加乡全境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
冬季的索加乡烟瘴挂山系及四周沼泽地一瞥
索加烟瘴挂及附近野牦牛与牧民家牛
以前索加乡鲜为人知。自索南达杰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人们渐渐发现了这个深藏青藏
交界处的索加乡辽阔、壮美,质朴又厚重。
乡村振兴春风浩荡,索加乡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玉树州州委根据索加乡严酷的自然环境和五十多年一代代牧民不畏艰辛与这里的一山一水朝夕相伴四季轮牧,一批批各族优秀的干部职工肩负重任安心艰苦地区工作默默坚守的传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提出将索加乡作为“可可西里坚守精神”诞生地,列入玉树红色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全州之力打造‘红色索加’,把“红色索加”的打造,并融入全省、全国的大局中统筹,打造成全国的典型。”的发展愿景。激励全州各族人民携起手来,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按照“一优两高”方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谱写健康、现代、幸福生活新玉树的新篇章。
“讲好‘红色索加故事’关键在县委”。治多县新一届党委、政府,将讲好“红色索加故事”作为深度挖掘精神内涵,拓展精神内容,努力提升精神高度,以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事迹、身边的榜样凝聚人心,作为激发内生动力的点火开关,进一步完善思路,客观反映历史事件,做到相关事迹真实感人,具有教育意义。将索加乡作为对全县党员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的党性教育基地,全方位打造出索加乡向外界展示的“三色”名片:红色讲艰苦创业、锐意开拓、坚守奉献的精神和英雄杰桑.索南达杰的事迹;绿色讲生态,践行习近平“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把长江源头的原生姿态保护好;金色讲生态畜牧业与旅游业,同时顺势而上加快撤乡建镇的步伐,努力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并对标州委要求,确定“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三年工期倒排”。努力把索加乡建成“玉树西大门,变“死角““边陲”为交通便捷、联通外界的“大门”“前沿”。
春风浩荡,索加乡落实了每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员制度,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深入人心。索加乡广大牧民群众和干部职工越发意气风发,坚定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推行以生态管护员为主力,在君曲村建立藏野驴保护区、在莫曲村建立野牦牛保护区、在牙曲村建立雪豹保护区、在当曲村建立藏羚羊保护区,一村一品,各具特色。各村下辖的4个组建起16个保护站,形成网格化管护模式。
极目远望:万里长江第一峡谷烟瘴挂(藏语意为“美丽的白石山”),从欧改拉美山蜿蜒逶迤百里至长江边,高峻伟岸。当地民谚说,“十八座高峰都有名字、都有它的来历”,各个山峰都保持着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的原生姿态;棕熊、雪豹、野牦牛、藏野驴成群结队,一山坡一山坡的普氏原羚在山上奔走;长江南源当曲河上游大片的的湿地上流传着琼果阿妈讲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环勒日山的勒日措嘉(措嘉,藏语字面为“百座湖泊”)上万枚湖泊,高原飞禽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燕鸥、黑颈鹤、天鹅、赤麻鸭等起飞时遮天蔽日,蔚为壮观……
现届索加乡党委与4个村党支部负责人
30多年前杰桑.索南达杰继承和发扬历届党委政府班子和广大牧民群众优秀传统,以实际行动精心为索加乡干部和牧民群众的坚守奉献和忠于职守的作风培根铸魂,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青松一样的高洁和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五十多年过去了,治多县西迁人口从刚开始的2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人。广大牧民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畏艰苦、开拓创业,坚守奉献、忠于职守,干群同心、矢志不渝,把曾经荒无人烟的三不管地区建成了生态优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美最好的图画”,“鲜红的党旗飘扬在海拔5000米的索加高原。”
我们也可以欣慰地告诉杰桑.索南达杰及曾在这里工作过的先辈们——这盛世如您所愿!同时,坚信索加乡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生态美好的索加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