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7月是大连海洋渔业增殖放流的季节,眼下我市今年的增殖放流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各类即将投放大海的鱼、虾、蟹苗种已经完成或者正在繁育中,从即日起至7月将陆续分批投放大海。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了解我市增殖放流的科普知识,感受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增进广大市民对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的关注,从即日起至6月中旬,每周本报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推出“2019渔业增殖放流在行动”专栏,还面向全市邀请10位市民代表乘船出海,参与6月中旬我市举行的增殖放流公益活动。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指采用放流、底播、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投放亲体、苗种等活体水生生物的活动,是养护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近十年各级海洋渔业部门大规模科学增殖放流,一些大连市民从小就吃、但很长一段时间来在市场上几乎“绝迹的”海鲜,如大对虾、“牙片”、飞蟹等再次出现在市民餐桌。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19年我市计划增殖放流中国对虾29.5亿尾、三疣梭子蟹8000万尾、褐牙鲆1200万尾、许氏平鲉200万尾,总计30.44亿尾,计划投入苗种资金4400万元。增殖放流的中国对虾就是老大连人怀念的“渤海湾大对虾”;三疣梭子蟹就是我们常说的“飞蟹”;褐牙鲆就是我们说的“大牙片”;许氏平鲉就是我们大连的“黑鱼”。这些都是大连本地常见的特色海鲜。通过增殖放流,每年秋季我市近岸渔民能够捕捞到不少增殖放流长大的对虾、牙鲆鱼、飞蟹等海鲜。增加了渔民收入,也丰富了大连海鲜市场供应。根据往年增殖放流效果预计,今年我市增殖放流投入产出比可达1:10左右。
在此提醒,为防止对生物自身和海域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不建议市民和游客在大连开放海域随意进行大规模海洋生物放流。